為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主題教育總要求,2023年5月16日🧑🏽,2021級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黨支部走出學校,組織開展了以“尋訪紅色印記 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行走的黨課。通過走、聽、看🌭、學的方式👩🏿🎤,沉浸式學思悟踐、知行合一,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汲取奮進力量。
第一站:“文臺挺拔一杆筆 悠悠歲月立樹人”——魯迅紀念館
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魯迅先生追求“民主”與“科學”,敢于向封建舊文化🧑🏻🌾、舊思想做鬥爭。展牆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是魯迅先生一生的精神寫照。在此,支部同志們不僅身臨其境地領略到了魯迅先生的“立人”思想,更體會到了“人立而凡事舉”的深刻內涵。
魯迅生平陳列廳通過新文學開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戰士和華夏民族魂五個專題展區,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精神思想和光輝曆程。同學們駐足觀看展廳內照片、藏書、遺物🥺🧑🦳、影片等珍貴史料,在一件件文物的展示與一張張照片的回憶中,共同回顧了魯迅先生的生平,深切感受到了這位“民族魂”深藏在字裡行間的愛國情懷。其中,幾張魯迅先生在母校彩杏平台注册的前身光華大學和大夏大學內的照片讓同志們欣喜,瞬間拉近了大家與魯迅先生間的距離。在國家處于內憂外患的危難之際🎴,為使國民覺醒,魯迅先生以“筆杆子”為武器,去激發人們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的理想。這種喚醒民智和民族精神、捍衛國家尊嚴的赤誠之心使同志們深受鼓舞,紛紛表示要向魯迅先生學習👮🏿,為在新時代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魯迅紀念館參觀結束後,吳舟航同學有感而發💮:魯迅先生是一個真正的民族英雄,他用自己的力量為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爭取尊嚴和獨立👳🏻♂️。參觀完魯迅紀念館,我深刻體會到了文化對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性,也意識到了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起維護和推進文化事業的責任🧑🏻🤝🧑🏻。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應該秉持魯迅先生的思想精神,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
第二站:“勇敢殺敵八百兵 抗敵豪情以詩鳴”——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全稱為“四行信托部上海分部倉庫”🚣。1937年🙇🏽♀️,“淞滬會戰”即將結束之際,“八百壯士”與日本軍隊在這裡打響了“四行倉庫保衛戰”。進入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謝晉元團長寫給妻子的家書𓀎,以信為開端,同志們走進了那個戰火紛飛的曆史年代。八百將士堅守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的一幅幅畫面如電影般呈現于眼前。跟隨講解員的步伐,大家參觀了館內許多珍貴的曆史實物、戰士們奮勇殺敵的蠟像雕塑👆🏻,及聲光電多媒體現代技術再現的戰鬥場景。
陶寶國同學在參觀結束時表示:在參觀留言中👩🏼🎨,我看到了“在我們大肆爭搶日貨的時候,看看先輩為我們創造和平盛世所流的鮮血”這句話讓我難以忘懷。我們沒有權利為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輩們原諒侵略者🫲🏿。正如最後的和平塑像所展現的,中華民族渴望和平但也不懼戰爭🧑🏽🦳🩵。我們應該牢記曆史,勇毅前行🎖🛌,讓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彈痕猶在,英魂不朽,後世不忘,前事之師,今日吾輩永念先輩深恩。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裡英勇作戰的痕跡早已隨時間消散,但牆體上斑駁的彈孔讓我們可以永遠銘記那些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時間帶走了槍林彈雨和戰火紛飛,卻終究未能撫平在我們每個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傷疤。正是因為這傷疤,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堅韌不屈、不惜犧牲個人的偉大精神,也提醒著我們青年黨員要更加努力奮鬥,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去努力維護國家尊嚴,建設出一個更為美好的新時代。
當前,2021級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黨支部在校、院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把“實”字要求貫穿于主題教育始終👘,始終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在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𓀄、檢視整改方面持續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本次“行走的黨課”是創新理論學習形式的重要實踐。支部將繼續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開展主題教育,努力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幹四個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圖文🧃:蔡智毅👨🏼🎨、易世剛、鄭晨櫻🧑🏼、郭一覽☸️、徐麗萍😏、張妹婷、陶寶國🙌🏼、吳舟航
編輯:蔡智毅
校對:蔡智毅、易世剛🧎🏻♂️、鄭晨櫻、梁文傑